精选《沈从文的朋友圈》杨雪舞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推荐:经过人工精校过的完本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沈从文的朋友圈》杨雪舞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杨雪舞

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文学大师沈从文邻居、下乡知青,曾任湘西州社科联负责人、《社科纵横》杂志主编。一生忠耿诚信,对历史、文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都有一定研究,已出版短篇近百篇。长篇著作有:《民国八大总统档案》、《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八大开国皇帝就是会夺权》、《生存艺术》、《洋人眼里的中国人》、《享受生活》、《千古枭雄朱元璋》、《千古一帝李世民》、《孔子》、《战国终结者》等二十余部。

【编辑推荐】

1、文学大师沈从文诞辰115周年特别纪念。

2、行走在《沈从文的朋友圈》,细观沈从文一生的精神转变。

3、沈从文长子沈龙朱为《沈从文的朋友圈》亲笔手绘大量肖像插图,重现沈从文及其亲友的昔日风貌。

4、跟着湘西作者重温湘西文人的纯净、诗意与孤独。

【名人的书评】

【沈从文的朋友圈的书摘】

再版后记

《沈从文的朋友圈》(初版书名为《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出版已经六年了,这六年来,得到了一些读者、特别是喜欢沈从文的人好评,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教授在爱人住院的情况下坚持读完了这本书,来信说这是他 读过最真实的一本写父亲的书 ;传媒大学的吕佩浩教授读后曾特意打电话来激动地说 太好了,太感人,我感觉只有大师的老乡——您才可以写出别人不知道的细节 ;82岁的诗画家徐伦罴在轮椅上读完此书后,给我打了一小时电话盛赞书中几个令他流泪的细节;近来还有晓芳编辑,在读了之后说: 我被您的书打动了,看到郁达夫去见沈从文,我哭了……

沈从文去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人们对他的兴趣一直有增无减。而因传记改变了人生的我呢?这么些年来,陆续出版了四十位余位名人的大小传记,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个习惯:

但凡有这些名人的新史料出现,我都会认真品读,摘其精华保存下来,以做修改传记之中。现在沈从文的新史料积累得越来越多,很想充实修改一下,重新再版六年前出版的这部书稿,让这部书稿能以一种新的面貌与喜欢这位中国20世纪最为传奇最有生命力作家的朋友见面。

此次再版,除去字斟句酌地修改精准了一些细节,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沈从文与之身边人交往的经过,且更加明确地表达了我对他们交往的理解与看法……

譬如沈从文与巴金的交流。沈从文追张兆和从青岛去苏州,到上海时有《创作月刊》陈曼铎请他吃了顿便餐。用餐时,陈曼铎将巴金也捎上,巴金便在饭桌上得与沈从文聊几句。饭后三人本来是各奔东西,热心的巴金偏要去替沈从文挑个给张兆和的 见面礼 。完了之后沈从文客气一句 青岛美丽安静,有空来玩玩 。巴金不久就真去了,且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待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巴金再去,且不管沈从文在度蜜月需要独处,占着沈从文的书房写自己的《雷电》。沈从文竟然很乐意,自己去院中的枣树下写《边城》。

也就是朋友的饭局上这么一见,就这么真心实意相处下来。

到了1935年,沈从文感觉巴金的文学观念有问题,竟发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评;等到1949年,沈从文被郭沫若整得自杀、在很多朋友都和他划清了界限时,独有巴金多次来看望他;再到 文革 时,巴金被打成反革命,在亲朋都唯恐避之不及时,独有沈从文寄来了安慰信,情真意切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以致病危的萧珊泪流满面地说: 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而巴金眼中的沈从文则是: 在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的只有你,至少你是第一个。这是真话。 两位现代文坛巨匠,在一个饭局上相识,一见如故地交往了一生,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聚在一起,心却一直是紧连的。相聚时亲人般不拘小节,有意见还是要提,当对方处境难堪时,尽心力送去安慰……这才是让人羡慕的朋友之情!

又譬如沈从文与胡适的交往。1929年6月,沈从文与丁玲夫妇在上海合办的《红与黑》停刊。辛苦了大半年,三人赚不到一分钱反倒欠大洋一千元,于是各奔东西。沈从文此时有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要照顾抚养,万般无奈下求徐志摩给谋一份有些稳定收入的职业。没想到徐志摩竟推荐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去中国公学教书,更没想到时任公学校长的胡适竞大胆接纳。沈从文后来谈起此事: 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北大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胡适对沈从文的帮助,远不止于成全他的职业,还进一步成全他的爱情。

沈从文做了北大的老师不久便执着地爱上校花张兆和。一封封的情书进攻,迫使校花去找校长告状,孰料胡适竟夸奖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很有文采;不但劝她接受沈的爱情,且提出要亲自为他们做媒。

1934年2月14日,胡适在日记中颇有感触地写下自己破格聘请沈从文任教的原因: 北大国文系偏重考古,我在南方见侃如夫妇皆不看重学生试作文艺,始觉此风气之偏。

原来胡适聘沈从文,并不只因为好友介绍,根本是想打破当时中文系只重古文教学的风气,让大学中文系能够重视创作,以此来促进新文学的发展。而胡适成全沈从文对友人女儿张兆和的爱情,显然是看上了沈从文的才气和人品。后来的事实证明,胡适对沈从文的两方面成全,是眼光独到的。

1949年后,胡适成为新政权批判的靶子,在1956年批判胡适最为激烈时,一贯谨小慎微的沈从文竟在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大胆写道: 有几个人在我生活上思想上,是有一定程度影响的:例如我的一个兄弟……其次是胡适,他的哲学思想我并不觉得如何高明,政治活动也不怎么知道,所提倡的全盘西化崇美思想,我更少同感。但是以为二十年来私人有情谊,在工作上曾给过我鼓励,而且当胡也频、丁玲前后被捕时,还到处为其写介绍信营救,总还是个够得上叫作自由主义者的知识分子,至少比一些贪污狼藉反复无常的职业官僚政客正派一些。

对于胡适的信任和提携,沈从文无以回报,只能一直地将胡先生视为良师和益友而已;当他看到所有人都在给胡适抹黑时,终是不顾政治风险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感情。

再譬如沈从文与丁玲的交往。1925年,沈从文因文章结识《民众文艺》的编辑胡也频。没几天,丁玲便随着热恋自己的胡也频来见沈从文。两位都是湘西人,在这遥远的北京相遇自然格外亲切,于是开始亲人般的交往,然后一起办杂志,然后渐渐地展现出分歧。丁玲恨北京的文人,试图在小说中发泄自己对社会的鄙视,在展示个人孤独的灵魂仍然倔强中去寻求一种安慰;沈从文的内心深处虽然也不认同眼前的世界,却把一腔的爱都放在对遥远故乡那不老的山和灵动的水的追忆和拾掇上。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丁玲日益地倾向阶级斗争,最后毅然决然地投奔延安,举起了推翻旧政权的大旗;而沈从文,却始终辗转在都市,寄情于故乡,并以之与眼前大都市对比,呼唤淳朴人性的回归。

这些分歧,在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并没有影响他俩的友情。

胡也频遇难后,沈从文亲送丁玲回故乡,沿途悉心照顾安慰;当丁玲接任共产党的刊物《北斗》主编后,出于政治需要并没有给沈从文讲真话,沈从文则心知肚明却还是竭尽全力来支持她。1933年丁玲被捕,沈从文悲愤不已,不仅挥笔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误以为丁玲被害后,又连写了多篇文章对国民党杀戮作家的恶行进行指责。

而丁玲呢?在新政权的建立之前对沈从文是相当信任和充满感情的。她被捕时交往的人已经很多,更何况还有党组织,结果却只给沈从文留下一纸请求: 一旦我遭遇不测,希望你能代为照看我和也频的孩子以及他的母亲。 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丁玲也曾一直想把沈从文拉到革命队伍中来,奈何沈从文不想革任何人的命。由于人生观不同,这两个都想改变世道的老乡,从1930年后终是越走越远。

到1949年之后,两人命运都有些坎坷。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是入围 反党小集团 、紧接着以右派分子的名义在黑龙江垦区劳动改造十二年, 文革 来临升级到牢里一待五年,历尽折磨到 四人帮 倒台才平反出来。两年后在《诗刊》发文,指责沈从文的《记丁玲女士》: 胡言乱语,连篇累牍,不仅暴露了作者对革命的无知、无情,而且显示了作者十分自得于自己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相对而言,1949年之后,沈从文的日子要比丁玲好过些。虽然初时也自杀过,被迫离开了他熟悉的文坛和讲堂后,徘徊于故宫昏黄的灯影中却心有所系;埋头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终是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文赏玉》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以上沈从文往来人物的种种,初版中虽都有提及,但经过修改后的再版,却是会多出些让人眼前一亮,更为之动心的情景。人总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展示自己,让人看清自己。对读者而言,不仅可以在传记中看清一个人,也可以通过看清的这个人认识了解另一个人,还可以通过这些人的交往了解认识一个时代,在完成一次时代的穿越中,更有见识地来触摸和理解当下自己的时代。

正是基于有这么些切身的感受,让我感受到了人物传记超强的魅力并为之倾倒,才这么热衷于人物传记,并愿意为之耗尽能够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岁月与精力……

那是一个热得让人坐着不动也要流汗的夏日,沈从文来到军部,把一份刚刚抄好

的文件送给 湘西护国联军第一军 军长、兼任 湘西巡防军统领 的陈渠珍手上后,并不像往日那样行过礼转身离去,而是面带微笑地看着他的军长。

陈渠珍立刻意识到这小子有事,便抬起头来打量着他,意思是让沈从文有话快说。

我想……

陈渠珍的眼睛瞪得更大一些,分明是在催促。

汗水从沈从文宽阔的额门上流下来,流过浓密的眉毛,快到眼睛时,沈从文用衣袖擦了一把。

我想去北京读书!

当沈从文跟在陈翔鹤与冯至走进大讲堂时,里面早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不一会儿,讲台上的侧门开了,一个身着黑色、上面还补了补丁长衫、四十出头的男子走上来,他个子不高,蓄着平头,嘴唇上留着胡须。

他就是鲁迅!连个讲义教案都不带? 沈从文忍不住问。

陈翔鹤用目光止住他。

讲堂里鸦雀无声,鲁迅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开始了他的开场白: 《中国小说史略》

已印制成书,你们可去看那本书,用不着我在这里讲了。

开场白过后,鲁迅开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台下的学生们,一个个如

逢甘露,瞪眼竖耳,全神贯注,生怕少听了一个字。

砰砰砰…… 声音很轻,就只三下就停了下来,隔一会儿才又敲了三下。

沈从文知道这是斯文人,赶忙大声发出邀请: 你推一下门啰!

吱呀 一声,门被轻轻地推开,一位面目清瘦、脖子上围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的陌生人出现在门前。他眯细着双眼,打量着衣衫单薄、流着鼻血、正用冻得红肿的手在床上写作的沈从文,礼貌地问道: 沈从文先生是住这儿吗?

是,我就是。

我是郁达夫,看了你的信,就赶来了。

徐志摩读诗时,沈从文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他那张生动的脸,诗读完了,沈从文的目光还是没有挪开。他被徐志摩的诗感动,更为他那闪烁的眼睛、嘴唇两端的曲线、稍微前倾的头部而着迷。

徐志摩读罢诗后看着沈从文那一张充满童贞的憨笑的脸,轻轻地问道: 你在想什么呢?

我突然想到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沈从文背完了诗,稍想了一下接着说: 崔护他有心再寻‘人面’,哪知道却是人去花依旧。睹物伤情、空余愁怅。北大的老师说这是一种‘怀抱某种美好理想去专程追寻某物却不见而只能空余愁怅’的叙述结构。先生的诗,好像就是这结构,有时、

有序、有情节,还有矛盾的对抗冲突和戏剧性的对话,还有悲剧性的结局、发表议论

的尾声。听先生读诗,我就像在看一幕戏剧。

那是一个热得让人坐着不动也要流汗的夏日,沈从文来到军部,把一份刚刚抄好

的文件送给 湘西护国联军第一军 军长、兼任 湘西巡防军统领 的陈渠珍手上后,并不像往日那样行过礼转身离去,而是面带微笑地看着他的军长。

陈渠珍立刻意识到这小子有事,便抬起头来打量着他,意思是让沈从文有话快说。

我想……

陈渠珍的眼睛瞪得更大一些,分明是在催促。

汗水从沈从文宽阔的额门上流下来,流过浓密的眉毛,快到眼睛时,沈从文用衣袖擦了一把。

我想去北京读书!

当沈从文跟在陈翔鹤与冯至走进大讲堂时,里面早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不一会儿,讲台上的侧门开了,一个身着黑色、上面还补了补丁长衫、四十出头的男子走上来,他个子不高,蓄着平头,嘴唇上留着胡须。

他就是鲁迅!连个讲义教案都不带? 沈从文忍不住问。

陈翔鹤用目光止住他。

讲堂里鸦雀无声,鲁迅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开始了他的开场白: 《中国小说史略》

已印制成书,你们可去看那本书,用不着我在这里讲了。

开场白过后,鲁迅开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台下的学生们,一个个如

逢甘露,瞪眼竖耳,全神贯注,生怕少听了一个字。

砰砰砰…… 声音很轻,就只三下就停了下来,隔一会儿才又敲了三下。

沈从文知道这是斯文人,赶忙大声发出邀请: 你推一下门啰!

吱呀 一声,门被轻轻地推开,一位面目清瘦、脖子上围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的陌生人出现在门前。他眯细着双眼,打量着衣衫单薄、流着鼻血、正用冻得红肿的手在床上写作的沈从文,礼貌地问道: 沈从文先生是住这儿吗?

是,我就是。

我是郁达夫,看了你的信,就赶来了。

徐志摩读诗时,沈从文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他那张生动的脸,诗读完了,沈从文的目光还是没有挪开。他被徐志摩的诗感动,更为他那闪烁的眼睛、嘴唇两端的曲线、稍微前倾的头部而着迷。

徐志摩读罢诗后看着沈从文那一张充满童贞的憨笑的脸,轻轻地问道: 你在想什么呢?

我突然想到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沈从文背完了诗,稍想了一下接着说: 崔护他有心再寻‘人面’,哪知道却是人去花依旧。睹物伤情、空余愁怅。北大的老师说这是一种‘怀抱某种美好理想去专程追寻某物却不见而只能空余愁怅’的叙述结构。先生的诗,好像就是这结构,有时、

有序、有情节,还有矛盾的对抗冲突和戏剧性的对话,还有悲剧性的结局、发表议论

的尾声。听先生读诗,我就像在看一幕戏剧。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沈从文的朋友圈》杨雪舞的书评文摘